发布时间:2018-05-27 09:45 我要投稿
凤凰网汽车讯 关于民企收购国企的两个“胡说八道”还余音绕梁,华泰证券就默默成为奇瑞第三大股东了。在双方沉默的微妙时期,有媒体转发了5月17日发改委一份内涵满满的征求意见稿。一稿切中国有车企混改、车企兼并重组、新能源车投资准入和严控燃油车产能四大行业痛点。
文件名称为:《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(征求意见稿)》。文件显示意见截止日期为今天,即5月25日。
开宗明义,意见稿目标是“完善汽车产业投资准入标准,加强事中事后监管,引导社会资本合理投向,防范盲目建设和无序发展。”
纵览全文,简单说,一小半是“鼓励”,一大半是“限制”。
“鼓励”的部分:混改、兼并重组、产业联合
先说时下大热的“混改”。意见稿指出:“支持国有车企与民营车企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,强强联合,组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汽车企业集团。”
首先,这里面明确点出政府希望参与国企混改的主体是“民营车企”,而且还是“强强联合”,不是随便什么来路都行。说实话,在业界能想到的“强强联合”组合不多。既然是强和强,肯定谁都不想大权旁落。考虑到历史上民营车企参与国企改革都没啥好下场,希望新时期的混改能走出老困境。如果国营资本舍不得让出大股东地位和管理权,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不起来,市场机制不完善,大概拎得清的实力民企都不会想掺和。
“鼓励企业通过股权投资,开展兼并重组和战略合作,联合研发产品,提升产业集中度。”还有“鼓励骨干车企组建产业联盟和产业联合体。”
一汽、东风和长安的战略合作大概就属于这一类,国家队的抱团取暖最后能取得什么成果,也是业内翘首以待的事情。当然,比起战略合作,行业内外似乎对国家队的“兼并重组”猜想更具热忱,民心所向也间接说明了一定的问题。
再有北汽牵头的国家级新能源科技创新中心,吉利和比亚迪都有参与,包含主力电池企业等零部件配套企业,甚至产学研三界联合,还包含出行公司等全生态链组成。作为第一个国家级新能源科创中心,希望能有好结果。
无论混改、兼并重组还是产业联合,目标都是打造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“大而强”的企业,这也是中国汽车业长期以来的主要命题。
“限制”的部分:新能源投资准入,淘汰落后产能
其实“鼓励”的部分还没说完,因为“有条件”的鼓励,如果条件太苛刻,大概就该称其为“限制”了。
一个是“鼓励现有传统燃油车企加大资金投入新能源”,另一个是“支持社会资本投资新能源汽车、智能汽车等领域。”
这要说是“鼓励”,那些被挡在资质门外的大量企业们估计要“翻白眼”了。君不见,知名如蔚来汽车,大佬如李书福,都为资质头疼。
此前我们曾经撰文《调查|15家获批电动车企现状 谁跳票?谁忽悠?》,审视和监督已经拿到新能源生产资质的“幸运儿”。要知道,发改委作为“谁审批谁监管”的审批部门,大概更在乎聚光灯下的这些企业。
所以,“严格新建纯电动汽车企业投资项目管理,防范盲目布点和低水平重复建设。”会成为接下来的主旋律,还想等闸门打开泄洪的资质排队企业可以考虑方案B了。
甚至方案B也要谨慎。因为征求意见稿明确“禁止燃油汽车僵尸企业股权变更”,还想花钱买资质的造车新势力,注意“手快有,手慢无。”
对于新建新能源汽车项目的限制很多,捡几个重要的说吧:地方政府新设纯电动汽车投资项目,要满足新能源车保有量占比、充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,新能源僵尸企业和僵尸资质清理完成,现有新能源投资项目建成投产。然后对投资股东也有要求,例如“项目建成前股东不能撤资”,“股东要有关键零部件技术的知识产权和生产能力”,“股东现有新能源项目均已建成”等。
至于严控燃油车产能,就是老生常谈了。例如,有条件的限制车企扩大燃油车产能,异地扩建产能的限制条件更高。禁止新建独立燃油车企,禁止车企跨类别建设燃油车产能,禁止燃油车企擅自搬迁至外省等。
结语:
还是那句老话: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。政府为了产业发展向来操碎了心,但是国人钻空子的能力也是独步天下。希望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走出“一放就乱,一管就死”的怪圈。
凤凰网汽车公众号
搜索:autoifeng
官方微博
@ 凤凰网汽车
报价小程序
搜索:风车价
《内涵满满 |发改委低调发文 关乎混改和资质》由河南新闻网-豫都网提供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auto.yuduxx.com/hangqing/741916.html,谢谢合作!
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
1、未经豫都网(以下简称本网)许可,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。
2、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,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,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3、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,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。